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什麼是感覺統合?

我們的身體與生俱來就有許多的感覺,如感官的視覺(視知覺)、聽覺(聽知覺)—辨別力、觸覺(全身的皮膚覺)、肌肉關節的運動覺(用手拿東西送到嘴巴吃、手腳可以彎曲、伸直)及內耳前庭的平衡覺(如在旋轉、加減速度時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不會摔跤)等,時時刻刻都在將我們身體內外各個器官、部位的情況,以及與生活環境接觸的情形,經由神經系統傳達到腦幹部,再由猶如指揮總部的腦部將這些訊息加以組織、整理、判斷、也就是將許多部份的感覺統合成為一個整體,再給予該怎麼做的命令,也就是指揮身體和外在環境做適當的互動和反應,因而形成認知和學習,個人也會覺得滿意、愉快。

以一個蘋果為例,視覺告訴我們那是紅色、圓形的物體,觸覺讓我們了解蘋果皮摸起來是光滑的,蘋果肉是脆脆的,嗅覺傳達了蘋果特有的芳香,再靠雙手十指的協調,將蘋果切開送入嘴巴,嘴巴裡靠著肌肉關節咀嚼、磨碎的運動產生味覺,讓我們知道吃起來是甜甜的或酸酸的,是多汁的還是乾澀的。有種子的時候會知道要吐出來。這麼多感覺神經訊息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在腦部加以整合,所以當我們再看到、聽到、或摸到蘋果時,就對蘋果有了一個整體的經驗,完整的認識。看到紅色的球不會認為是蘋果。

其實在尚未出生之前,胎兒還在媽媽的子宮內時,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感覺了,如媽媽走路、上下樓梯、或從事其他的活動,都會刺激胎兒前庭的感覺。出生時,經過媽媽產道的擠壓,就是最重要的觸覺學習,可促進嬰兒對感覺接受的敏銳度,也會影響往後對各種感覺的辨識能力。出生後,經常抱抱他、搖搖他、摸摸他、對他說說話、對他微笑等,都對嬰兒的感覺器官及前庭感覺提供許多刺激。

對嬰幼兒而言,要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並能有適宜的反應,與其有和諧的互動,都是要透過感官的直接接觸,並從中學習,即所謂的「做中學」--用手聽、用手說、用腳學--運用肢體學習。因此一個正常的孩子會不斷的以其身體動作來增加感官和運動的經驗,做為心智成長的開始,在嘗試錯誤中學習、練習、修正,建立生活常規,也奠定了日後心智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基礎。

由此,我們也可反省目前的幼稚園、托兒所的教育環境,許多家長、老師對孩子學習的要求,仍偏重在讀、寫、算能力的提昇,使他們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記憶、背誦、抽象符號的運用等,完全背離了直覺式、親身體驗、自由操作的學習方式,使其感官知覺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更提早承受大人給予的壓力。

若是感覺統合失調,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反應遲鈍,讓家長、老師、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不專心、或智能有障礙等,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沒有自信,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無法有效學習,甚至拒絕學習,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有這方面困擾的孩子無法獲得協助和改善,生活在痛苦之中,令周圍的人也一起受苦。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甲)遺傳因素:遺傳疾病、結婚及懷孕前未先做健康檢查、濫用藥
  物、有吸煙、喝酒的習慣等。
乙)環境因素:如鉛中毒--建材、水質、食物,鉛塗料的污染-
  -玩具上的漆,汽車排出廢氣--加油站附近,含鉛汽油等。
丙)腦部缺氧:如難產、產程過長。
丁)未提供適當的感覺刺激。
  1)家長的過度保護
  2)家長的過度壓抑
  3)都市叢林化(活動空間不足、外界接觸較少)
  4)由年紀較大的祖父母帶(自己不愛動而限制他們的活動,
    或減少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
  5)工商業社會,父母忙碌(親子互動減少)
  6)爬行期不足(探索機會減少、自我身體形象認知不足)
  7)不正確的觀念(認為安靜、乖巧的才是好孩子、乖孩子)

作者 李駱遜
(轉載自台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漫談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

在學齡前,小朋友的大腦,可以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在這段時期,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他會學習在空間中如何對抗地心引力、做出適當的肢體活動、並且要學習不同的感覺刺激,所代表不同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這些過程中,小朋友可以學習如何去主宰環境、能夠因應環境的要求,扮演適當的角色,例如做一個好的遊戲者、學習者,並適當的與他人相處。

小朋友的大腦,在正常狀態下,是一個組織良好的系統。我們雖然無法透視小朋友的大腦,但是,小朋友外顯的行為表現,就是大腦活動的反射。當小朋友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一般兒童不太一樣,或是沒有依循著發展程序發展時,我們便可以猜想,小朋友的大腦,是否有組織整合不佳的問題。感覺統合(Sensory Integration)是大腦組織整合感覺訊息,為應付環境需求,做出適應性反應的一個過程。所以,這樣一個理論架構的提出,可以提供我們在治療上某種程度的幫助。但由於大腦中感覺整合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而且臨床上,小朋友表現出來的情形,也會不太相同,因此,感覺統合理論也同其他治療性的理論一樣,都有被不斷修正研究的必要。

感覺統合的創始者珍‧艾爾絲博士,在一九五○年代初,開始致力於感覺統合理論的研究與發展,一開始,她利用此理論治療介入的對象,大部份為學習障礙的小朋友,她發現有許多智力正常的小朋友,但是一直學不會綁鞋帶、動作很笨拙,或是在課業上的學習上,會有學習不佳的情形。後來,這個理論被延伸到其他有神經行為發展問題的小朋友身上,包括智能障礙、自閉症、情緒困擾、不同形式的行為異常,及其他神經感覺基礎的問題。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系統:

(一)觸覺系統: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或抵抗危險,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重要的基礎。

(二)前庭系統: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
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三)本體感覺: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而感覺統合的治療原則,就是利用臨床觀察及各種評估工具,去分析小朋友在那些方面產生了問題,而針對上述所提三大系統,直接給予小朋友各種適合的感覺刺激,或者利用特別設計的活動,間接的給予刺激,感覺與動作之間有密切的關連,利用經過設計的活動,來控制各種感覺刺激的輸入,小朋友為了達成既定的目標,自然會整合各種輸入的刺激,做出適當的動作反應。感覺統合理論的提出,使人們不再只著重於運動功能的訓練,而進一步注意到感覺與動作之間的重要關連,而評估的進行、治療活動的設計,都必須經由合格的職能治療師來進行,才能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作者:復健醫學系 汪宜霈講師
(轉載自台灣高雄醫學大學醫訊月刊第十八卷第九期)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如何避開學習障礙?(二之二)

綜合前文所提,造成這個孩子學習障礙的原因很多,但最後我們找到最大的主因,藉由皮紋檢測,我們發現這個個案之所以會有明顯的學習障礙,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視知覺辨識出現問題,因為他的視知覺辨識能力在整個大腦的功能,與其他能力相比較,落差相當大,甚至低了四倍到五倍左右,當然這裡所指的並不是視覺器官的問題,係指從眼睛傳遞到大腦枕葉去處理視覺訊號的問題。整個特殊的神經迴路可能讓這孩子在視覺解碼上有嚴重的落差。

接著我們便趕緊向父母小心求證,突然發現到,這孩子現在雖然學業成績不錯,但仍有些讓人困擾的地方,一個就是因為他的小肌肉動作比較弱,所以經常要消耗許多能量以完成寫功課這件事,而這也是父母親最難忍受的部份。再者孩子在看書時,常會有漏字的現象,也會有左右混淆、字型左右分辨不清,抄寫漏字、漏句,這是很明顯視知覺失調的狀態。

這些都是透過大腦基因解碼工程﹙BGDE﹚分析的結果,我們現在可以反推回去,這個小孩之所以被判定為自閉或過動,可能正是上述原因所衍生的行為現象。因此在判定一個小孩子是否為特殊兒童,是不是醫師家長們,該從不同的角度來省思這些問題呢?社交關係是自閉判斷上是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社交能力的缺失有可能被判定是自閉現象的一環,可是社交缺失的現象,卻可能是許多不同原因所造成,比方說,前庭平衡失調的孩子,也可能會有社交方面的困擾,進而出現社會失調的現象;原因很簡單,前庭平衡不好的人在許多動作上會比較誇張,而且在肢體接觸互動中自我掌控不好,所以經常與人肢體接觸時會嚴重干擾對方,比方說打招呼、說哈囉的時候,手勁過大或肢體互動後很容易讓對方受傷,而造成許多人會因為他的平衡不好而不喜歡和他互動,前庭失調也可能造成個體孤僻的現象。聽知覺如果失調或視知覺失調也是一樣,當我們與人互動,看不清楚對方的表情與動作,一定會發生不恰當的回應,甚至是沒有反應;聽覺亦然,無法解析聽覺的信息,或是聽不懂別人的狀況,一定也不能有正確的良好互動,這些都將造成社會失調。長期下來當然會干擾到社交關係,因此會被判定為個案具有社交能力的缺失或社會失調現象,更嚴重者會被判定為自閉症。

由上可知,我們並沒有真正解決他們所遭受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了解個案的問題是來自視知覺辨識的缺失,那我們就可以透過更多輔助工具或訓練,抑或更加強手眼協調或視覺辨識的訓練,這樣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困擾。

回到這個個案,父母現在最困擾的是孩子習性不好,經常賴床、遲到,以至於無法配合學校作息,在諮商過程中,經由父母的良好互動下,我們抽絲剝繭地找到這個困擾背後真正的原因。為何這孩子經常遲到或是無法養成良好的規範,很明顯因為早上爬不起來,續推早上爬不起來的原因,就是前一天功課做不完,功課太多加上小肌肉發展不好,所以寫字的速度相當慢,經常拖到很晚,常常必須犧牲睡眠時間來完成功課,所以當然早上爬不起來,沒有精神所以對於學習的興趣與樂趣就大打折扣,整個問題將落入惡性循環。

小孩子的小肌肉發展不好,在個體整個感覺統合的發展過程中,要溯及大肌肉和觸覺的發展階段,小孩子在走路和攀爬時候是否符合常態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這會影響觸覺系統、前庭系統跟大肌肉的發展結果。我們發現小孩子賴床遲到或無法建立良好常規這個問題可能另有原因,但是背後其實有一大串的原因造成,這些因素才是干擾孩子學習成效的重要關鍵。

右腦優勢的孩子,比較會受到情緒障礙的干擾,所以與老師的互動,容易因為感覺不對,或師長的督導產生情緒障礙,就會影響到孩子在某些科目的學習,求證後也確實如此,這個案對於喜歡的老師,或喜歡的科目,成績表現則非常優異。

總之我們有個結論,其實孩子,尤其六歲以下的孩子,尚未受過正規的教育,通常因為心理因素或社會因素而影響學習成效的比例應該很低,真正會干擾他們的,通常都源自於生理因素,我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到他們生理性的因素所引起的學習失調和學習差異。就像這個個案因為視知覺功能失調,導致後續一大堆可能被判斷為各種不同症狀的結果。所以如何正確去評估一個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狀態,可能是他未來學習過程能夠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師長應該先建立這個認知,我們有義務透過各種方法將干擾孩子學習的障礙排除,之後再談及如何增進學習能力。

大腦基因解碼工程分析可以從不同管道來理解一個孩子在學習上可能出現的問題,解決可能出現的生理問題,進而提供一個更好的引導與教學模式,新時代我們都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看待孩子,個性化的時代更應該注重差異的部份,適性發展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轉載自台灣總公司)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如何避開學習障礙?(二之一)

許多的父母親總是用盡各種心思和努力幫助孩子學習各種才藝,或是增進學習績效,但是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問題,或出現學習障礙時,少有父母親會去探討背後真正的原因,但如何正確有效幫助孩子避開學習障礙,卻才是真正更重要的課題,也才是孩子學習過程中能否有成效的重要關鍵。

有個個案,有個孩子在三歲的時候被判定有過動的傾向,而父母親也找了好幾家不同的醫院做檢測,結果不同的醫師卻有不同的判定,也就是說有的醫生認為根本沒有這回事,現在這個孩子已經就讀高中,在美術創意方面找到自己的優勢領域,一切發展都很好,也沒有過動的現象。依此而論,照目前醫學的研究,「過動症」尚未有完全準確的定論,甚至可以說是病因未定,因此如何才能真正將一個個案評量為過動兒呢?以目前醫學上的執行方法來看,例如依據DSM-IV標準來驗證過動症,一個孩子有哪些徵兆,同時需持續多久時間,綜合所有收集的條件來評估個案是否患有過動症。事實上,這些資訊,絕大部分都是透過觀察而來,因此,其中藏著一個潛在的變動因素,既然是透過觀察而來,自然就會有許多主觀因素在裡面,所以個案是不是真的患有過動症,往往很多時候不同醫生就會有不同的解讀與判定。

另一個發生在泰國的個案,一個被醫生判定是特殊兒童的孩子,從三歲就開始吃藥,總共服用了三種藥,包括過動、自閉症的藥物和阻斷劑,試想一個三歲的孩子,有時候可能因為擁有比較充沛的體能,或是體覺系統優於常人,因而表現出過於動態的行為,但是才三歲,這麼早就因為某些評估而被判定是特殊兒童的症狀,而使用如此多的藥物來治療,這麼做是不是真的有益於這個孩子呢?

我特別要舉一個諮詢過程中接觸過的案例,有個孩子差不多也是在兩三歲的時候,被醫院評估為有「愛斯柏格症Asberg」,就是自閉症的一種類型,接著也開始使用藥物治療。當我們接到這個案例時,這個孩子已經就讀小學六年級,學業成績不錯,甚至在資優班就讀,但在對外的互動中,父母親還是以自閉症小孩的思考模式來看待他,但是在諮商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很不一樣的行為模式,在諮商的過程中,這個目前已經是小學六年級的小孩,似乎並沒有明顯出現自閉症兒童的典型特質,因為這孩子會主動和諮商師互動,甚至還彼此講悄悄話,實在不符合「社交能力」缺失這個自閉症的典型徵兆。

從這個狀態來看,我們繼續探討這個孩子一些其他的狀況,經過詳細的分析之後,我們發現這個孩子屬於右腦優勢的孩子。根據美國神經醫學家蓋胥文的假說,特殊兒童基本上屬於右腦優勢和左撇子的居多,所以右腦優勢的人在過動、自閉症的比例也偏高,在心理學領域,右腦優勢有不少天才,但特殊狀況相對也比較多。

這個案例應該是左撇子,為了證明這項檢測結果,問及家長孩子的慣用手狀態,雖然現在是慣用右手,但小時候是否有左撇子的現象?依照傳統習慣來看,許多從小有左撇子習慣的孩子,會被家中長輩或在日常生活中被調整成和大多數人一樣使用右手,結果父母證實,初期這孩子的確傾向使用左手拿東西,但是父母並沒有刻意調整他的習慣,反而讓他自然發展,很可能這孩子在日常生活的學習中,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有所調整。

在四歲前,優勢腦的建立對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因此這孩子在出生後有左撇子傾向是很重要的一個訊息。這個個案至今仍有一些學習障礙的現象,比方寫字的時候,會有左右無法分辨的狀況。當然這問題牽涉諸多原因,其中之ㄧ就與優勢腦是否形成有關。很多時候慣用左手的小孩,慣用手在小時候被刻意糾正,這經常會造成優勢腦無法建立,而導致寫字字型相反,或是左右不分的現象。

再者這個案還有幾個特質,我們發現他的大肌肉動作很明顯比小肌肉動作更具有強勢效應,因此有動態的傾向。在學習過程中,小肌肉扮演很重要的腳色,像是寫字或語言表達,都需要小肌肉的正常發展,小肌肉發展偏弱在學習過程中將造成嚴重的干擾。

(轉載自台灣總公司)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一切都不是理所當然

提起感官,絕大多數人都不假思索地認為人就只有那幾種感官--味覺、觸覺、嗅覺、視覺以及聽覺。也有一些人會說還有第六感,所以把直覺也列入,除了這些之外,就很少人再提出其他答案。

當然,前五種感官能力與第六感之間還是有區別的,前五種感官能力都有相應的器官支撐—鼻子對嗅覺,眼睛對視覺,耳朵對聽覺等等。如果這些器官受損或被干擾,知覺就相對減弱。

生理學家認為,除了眾所週知的五種感官能力以外,人類還有其他四種感官能力。首先就是感溫能力(溫覺)。它不同於觸覺,我們並不需要觸碰某件物品,就能感覺到熱或者冷。溫覺對我們人類的生存非常重要,因為人類只能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生存,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穿衣服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吧。

另一種是對痛的感知能力(痛覺)。現在,科學家普遍認為這是一種不同的感官系統,既不同於觸覺也不同於溫覺,就好像是有一套獨立的感官系統感受來自身體內外的疼痛。接下來是前傾平衡感(equilibrioception),它包括平衡感和加速感。然後就是肌肉運動知覺(the kinesthetic sense,即本體感覺),當我們的平衡感受損時—疾病或者酒精損傷—本體感覺能使我們的四肢與身體的其他部位處於同一空間並且相互聯繫。這對平衡感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數生理學家似乎並不是很贊同直覺(第六感)的存在。

生理學家認為,除了眾所週知的五種感官能力以外,人類還有其他四種感官能力。首先就是感溫能力(溫覺/熱覺)。它不同於觸覺,我們並不需要觸碰某件物品,就能感覺到熱或者冷。溫覺對我們人類的生存非常重要,因為人類只能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生存,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穿衣服的原因,至少是原因之一吧。

另一種是對痛的感知能力(痛覺)。現在,科學家普遍認為這是一種不同的感官系統,既不同於觸覺也不同於溫覺,就好像是有一套獨立的感官系統感受來自身體內外的疼痛。接下來是前傾平衡感(Equilibrioception),它包括平衡感和加速感。然後就是肌肉運動知覺(The Kinesthetic Sense,即本體覺),當我們的平衡感受損時-疾病或者酒精損傷-本體感覺能使我們的四肢與身體的其他部位處於同一空間並且相互聯繫。這對平衡感的恢復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大多數生理學家似乎並不是很贊同直覺(第六感)的存在。

我們能對世界進行感知以及自如地運用自身的能力都歸功於這些感官系統。一些人甚至還有一些獨特的感官能力,有的人有共感現象,即各種感官系統好像發生了重疊或覆蓋:能看見聲音並且聽到顏色。雖然這些非正常現象挑戰著我們對感官的常識,但是這也說明,無論我們有多少種感官,無論它們如何運行,都將影響我們對自身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儘管我們中的許多人從來不知道或者從來不曾想到過其中的某些感官。

並不是所有人都將平衡感或其他感官當做是理所當然的。以巴特.康納(Bart Conner)為例,巴特出生在伊利諾州的莫頓葛洛夫鎮(Morton Grove),個性算不上活潑。但在大約6歲的時候,他開始做一些很獨特的事情,他能用手走路,而且幾乎和用腳走路一樣好。當然這並不是一個優雅的姿勢,但卻給他帶來了很多快樂,而且也得到了家人的讚賞。每當有客人來訪或者家庭聚會時,人們總是慫恿他表演這一標誌性動作,毫不誇張地說—他也很享受自己的把戲以及眾人的關注—他雙手倒立,輕巧地將身體撐起,然後搖搖晃晃地四處走動。當他長大一點後,他甚至還訓練自己用雙手上下樓梯。

當然,這並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畢竟用雙手走路並不是一種能讓考試得高分或者其他什麼方面更出色的能力。他也只是想知道他是否會受歡迎—一個能用雙手上下樓的人肯定能令周圍人覺得有趣。

在他10歲的某一天,經過母親的同意,小學的體育老師帶他去了當地一家體操訓練中心。走進體操中心的時候,他驚訝地瞪大了眼睛,有生以來,他從沒見過如此完美的事物。繩索、雙杠、高低杠、吊環、蹦床、柵欄—他可以在所有器材上爬啊、跳啊、搖啊,就像是同時造訪聖誕老人的工作間與迪斯尼,這就是他理想中的王國。突然間,他發現自己的天賦除了用來娛樂自己和旁人外還可以用在別的地方。從那一刻起,他的人生開始轉向。

經過8年毫不間斷的艱苦訓練,巴特·康納代表美利堅合眾國,踏上了蒙特利爾奧運會體操館的紅地毯。接下來,他成了美國有史以來獲獎最多的男體操運動員以及獲得所有體操比賽冠軍的第一個美國人。他曾獲得美國冠軍、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美國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聯賽冠軍、汎美運動會冠軍、世界冠軍、世界盃冠軍以及奧運會冠軍。他接連參加了三屆奧運會,分別是在1976年、1980年和1984年。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巴特創造了一個傳奇,在二頭肌撕裂的情況下戲劇性地贏得了兩枚金牌。1991年,他入選了美國奧運名人錄,1996年入選了國際體操名人錄。

如今,康納以其他的方式繼續著自己對體操的熱愛,他跟夫人娜迪亞.科馬內奇(Nadia Comaneci)擁有一所體操學校,還創辦了《國際體操》(International Gymnast)雜誌以及一家電視製作公司。

像巴特.康納和娜迪亞.科馬內奇這樣的運動員,對於身體的潛能有一種超乎尋常的感知能力。他們的成就也顯示出:我們對人類能力真正面貌的所知是如此有限。如果你仔細觀察那些表演藝術家(運動員、舞蹈演員、音樂家以及其他表演藝術家)的訓練過程,你會發現,在訓練過程中,他們調動了整個身體來完善並熟記那些規定的動作套路。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依靠著所謂的「肌肉記憶」(Muscle Memory),因為在表演的時候,他們的動作實在太快,一般的思維與決策能力往往跟不上運動的速度。

他們發掘出人體深層的感覺與直覺儲備,利用整個大腦來調節身體的反射與協調,而不只是利用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那一部分,如果只利用這一部分的話,他們的事業估計永遠不會有起色,自身發展也不會取得多大成績。

從這些方面來看,運動員以及各種藝術表演者都是挑戰了那些被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人類能力的人,同時也證明了我們對智力理解的錯誤。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教育」的英語--education,是由兩個拉丁字exducere組成,是「出」及「引領」的意思。換句話說,教育並非拼命的把東西塞進學生的腦袋,而是把學生的潛能引發出來。

環視全世界的主流教育趨勢,都是把東西塞進學生的腦袋,方向完全錯誤!

闊別一年多,今天我們再次摘錄《讓天賦自由》的故事與各位分享。 至於新朋友,歡迎你們參閱我們於2009年7月所摘錄的讓天賦自由章節。我們之所以摘錄這些章節與各位朋友分享,乃這些故事也與我們實際的案例有著相似的地方。

或許你並不認識佛利伍,或者對佛利伍並不熟悉,但這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這故事背後的涵義。佛利伍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有人看中了他的擊鼓才華,並協助他發揮出來。

*****************************
(摘錄自:《讓天賦自由》【第2章】--一定有屬於你的才華)

米克.佛利伍(Mick Fleetwood)是全球極富盛名的傑出搖滾鼓手,他的樂團「佛利伍麥克」唱片銷量高達數千萬張,搖滾樂評也將他的專輯「佛利伍麥克」與「流言」視為巨作。不過他在學校時,成績單的分數卻指出他缺乏智力。在大家慣於採用的標準之下,他看起來確實如此。

他自述說:「我的學科表現一片空白,沒人知道為什麼。我在學校有學習障礙,現在也還是一樣。我完全不懂數學,一點也不懂。現在要我倒背26個英文字母,我也還是有困難,照順序若能快速背出來,都算我走運了。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字母之前是那個字母?』我可能會冒一身冷汗。」

他在英國的寄宿學校上課,那段時間非常不快樂。「我有很好的朋友,但就是不開心,壓力非常大,很痛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我所有的學科成績都一塌糊塗,也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還好佛利伍很幸運,後來聽他唱片或演唱會的人也都很幸運,這都是因為他家人的眼界超越了學校的教學與考試。佛利伍家的每個人都了解,個人才華可以有很多種展現方式,若數學不好,或不會倒背字母,也不能因此判定你是無用之人!

佛利伍就擅長打鼓。他說:「彈鋼琴或許更能讓別人覺得你有創作能力,但我就只喜歡死命打鼓,打椅墊也是可以的。這不算是最高級的創作方式,你幾乎可以說:『什麼人都能打鼓,沒什麼了不起。』但我真的幹起了這個敲敲打打的行當,後來也成為我人生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