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 星期二

揠苗助長徒增添孩子壓力(星洲日報社論)

政府將在第十大馬計劃5年期限內,落實5歲孩童入學就讀一年級的目標。今年初副首相兼教育部長慕尤丁表示政府刻在廣納民意,從幾個層面包括學額、師資和設備,以及兒童的心智發展因素,探討提早入學年齡的可行性。現在建議被正式納入第十大馬計劃,意味著已經提上日程表。

為甚麼孩童入學年齡須提早?政府並沒有提供明確的答案。一般比較籠統的解答是,現今小孩發育得早且快,5及6歲已經能夠掌握基本技能;許多先進國家的學童也是在這個年齡入學接受正規教育,實行上並沒有問題;提早入學意味著可以提早畢業,提前投入職場,為國家人力資本貢獻力量。類似解答似是而非,小學一年級是小孩漫漫人生路的起跑點,我們認為孩童的智力與心智發展是落實計劃的首要關注點,不能盲從所謂的大趨勢,必須從長計議;揠苗助長只會為孩子添增壓力,提早告別童年。

5至6歲的孩童的確已經能夠掌握人類基本的6種能力,再通過正規學習以進一步展現復雜的人類行為表現,現在的幼兒園教育一般都已經為孩童作好這些準備。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到學習進度比較慢的孩童,還有國內約有40%沒有機會接受學前教育的孩子,提早入學接受正規教育,恐怕會讓他們感到吃力。換句話說,政府在5年期限內,除了必須為學生提早進入一年級作好一切準備,也得同時確保在這段期間內,國內所有孩子都有機會接受學前教育,以便孩童可以掌握學習能力及適應學習環境。

我們更關心的是,課程將如何設計,以符合5及6歲孩童心智的發展。5及6歲間孩童的教育注重的是社交、人與人互動、獨立等技能發展,這個時候儘管他們會讀寫和算,唯性格塑造比起學術技能更加重要。我們的小學是大班制,華小尤其擁擠,教師與學生之間無法有太多的互動交流,5及6歲孩童需要大人關懷和給予安全感,大班制會導致教師忽略孩子需要和感受。因此上課形式需要調整,減少學術性質,不能偏重考試和成績,注入更多互動和益智遊戲內容,上課時間必須縮短,實行小班制。還有小學提前畢業,上中學年齡也提早,中學如何銜接的問題也須被考慮在內。

此外,我們也關注教師的準備工作和培訓,小學入學年齡提前,教師們就必須去適應教導原本處於學前班的孩童;雖然只是提前一年,唯相差一至兩歲的孩童,心智、學習和思想都有一定差距,教師們是否應付得來,教育部會否提供教師們再培訓,以便教師們能夠掌握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技能。教育部必須在這5年內全盤改革現有的教育體系,相信才能夠真正落實計劃。

小學生提早入學可是會牽一髮動全身,教育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須有明確方向,周詳方案和具體方法。從1980年代至今,我們的教育改革計劃可以說是讓人眼花撩亂,從3M制、讀寫算、珠心算,再到小三跳班制,每一項都缺乏方向和沒有規劃,教師、家長和學生個個都無可適從。而倉促實行的英語教數理,教育部未做好準備,也未研究是否符合我國不同源流教育的需要,只是為了呼應大趨勢,結果在惹來諸多爭議下,又來一次政策大轉彎,苦了教師,令家長信心盡失,也磨損孩子的學習力。

我們必須汲取各種失敗的教改計劃的教訓,決策上不應獨斷獨行,多尊重專業,聆聽多方意見,謹慎考量,擬出實際可行的方案,不要在理想與美麗願景中迷失方向,結果苦了孩子,也有損政府威信。

星洲日報/社論‧2010.06.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